2023年医药行业在悲与痛中转换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04 01:46:01 浏览次数:
       

  疫情三年,是典型的黑天鹅+灰犀牛双杀,本来医药行业就在医改推动下进行结构性调整,行业巨变,研发导向与注册改革、定价方式、支付方式都在改变以往的运行逻辑,这是灰犀牛。

  灰犀牛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是渐进式的改革,不论哪一个环节快一点,哪一个环节慢一点,但大多能预判后续的发展方向。

  灰犀牛大家都看得到,看多了多半也看得懂,但谁都无法预测会出现新冠病毒这只黑天鹅,肆虐三年,至今仍未消散,影响了经济、社会,乃至国际政治格局,医药、医疗行业在风暴中心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三年过后,疫情逐渐放开,疫情防控二十条外加新十条,短短一个月之内,在2022年末之际再次搅动了行业。

  阳了、阳康了从娱乐化再到众生皆苦,也就短短几天时间。伴随着一片“喜阳阳”,抗原、布洛芬、制氧机、血氧仪、paxlovid、蒙脱石散、人免疫球蛋白,一个个原本不被大众所熟知的药品和医疗物资被疯抢、被囤货。

  看着此情此景,作为医药圈的老人,不知道是悲还是痛,但悲痛之余,还是得思考未来,思考行业下一步的运行逻辑。

  顶层设计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疫情防控方式,还是放开方式,以及各类物资的保供方式,都是由上自下影响着一切。

  各类企业表面上是围绕着瞬间出现的市场需求暴增,其实面临的是一个政策市,政策市不知道雪坡有多长、雪有多厚,但至少在短短时间内在政策面、社会面、市场面、雷泽体育舆论场改变了行业逻辑、思想观念、评价方式和方法论,影响着后续行业的走向。

  看着12月份政策,药监快速审批审批多款抗原产品,多种感冒药获得最新新冠对症治疗注册,默沙东的新冠药物紧急上市......各省对各种抗疫产品挂网,甚至可特事特办,暂时叫停执行过评品种达到三家及以上就暂停采购未过评品种的既定政策,对一票感冒药临时纳入医保目录......

  国谈延期、集采暂无消息,基药在疫情下根本顾不过来制定和完善制度,或许等一切平复了,反思过往,才有可能有效整合资源,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民对健康及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既然是由上自下的驱动力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结构性调整变了吗?答案是没有变,这不过方向变了。

  2015年以来进行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给行业带来了强劲的驱动力,受此影响,创新药收到资本和政策双重追捧,海龟科学家+外企高管+各种融资带来了大量的初创BIOTECH,新药上市的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融资上市交易一片红火。

  仿制药这边,则是通过一致性评价,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集采,重新改变定价逻辑和销售逻辑。再加上对中医中药的大力支持,创新药、仿制药、中成药均出现不同的利好,这是在结构性调整中优胜劣汰、提质增效、扶持特色的逻辑。

  如今,结构性调整没变方向变了。创新药这两年该上市的公司也都占尽资本市场的荣光,融不到资的后续也愈加困困难,为何?风向变了,方向跟着变行业新闻。

  给创新药几年的创业扶持期,该给的红利给了,没有过不了的临床,没有融不到的资,在迟迟拿不出真正的创新药面前,在迟迟不能盈利的惨状下,投资人的耐心磨耗尽了,政策红利也到期了,三驾马车模式如今看上去是不是更像草台班子?

  时间倒退一个月前,谁看得起那些烂大街的代表着”落后产能“的大普药?布洛芬要不是比对乙酰氨基酚这几个字好写好记之外,谁又知道它的药理药效?抗原poct是什么不要紧,公众根本顾不上这些,怕什么来什么抢什么囤什么......

  可悲的是,短短一个月的全民总动员的乱象,却是最好的市场教育,越基础的药物越是宝贵,现在还有谁惦记什么治疗恶性肿瘤的小分子靶向药、单克隆抗体、ADC?很多人不到两个月早就忘记了当减肥药卖断货的司美格鲁肽。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的防护和治疗,都是在环境相对安定,对美好生活向往之上的边际需求,边际被打回到基础状态,基本的保障似乎才是公众最关心的,这是非常遗憾的现实。

  3、 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基本面没变,变的是欢喜未必是真欢喜,忧愁的尚不知道应对之策

  过去那些大普药,批文多到放在文件柜里都忘记的程度,现在赶紧捡起来开动生产线小时不停运转,很多企业在强大井喷的需求面前,一个月拿回了之前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拿不回来的营收和利润。

  恍惚间,做医药销售的,可能自从业以来都没有遇到这一个月受到的重视,也从来没有体验到这么好做的销售,不是说在集采政策下销售职能淡化了么?不是说行业不需要那么多销售人员了吗?看来风口终于对着医药销售了。

  然而,不是每家医药企业都这样,不是每家企业都有感冒药,也不是每家企业都有抗原和制氧机,创新药药企咋办?医药代表天天拜访主任、医生能谈点什么?你有布洛芬吗?你有抗原吗?没有的话最好别来,真是风向转的很快,三十年河东,还不到三十天就到河西。

  不过,有紧俏货的厂家也不是天天如此,抗原的市场阳寿也就是一个月,如今价格降到2块钱了也求着人赶紧拿走,布洛芬们的好日子也差不多了,毕竟山东一家药企的产能就可以满足小半个中国的市场需求;蒙脱石散才卖断货不到两天,就有人说那都是上了打印机小哥的当......

  但不管是疯狂抢购的布洛芬,还是煽起蝴蝶效应的蒙脱石散,下一个抢购的产品是什么?还能持续多久?已经吃到红利的厂家说不清楚,没有这些产品的厂家干瞪眼。

  世道是如此的艰难,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不过是在需求扭曲的特殊时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看到了久违的业绩飘红;而忧愁的,则在盘算着下一步企业怎么发展?还有什么项目和产品可以带来活下去的希望?

  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出现医疗挤兑是无奈的,公众疯抢囤药是非理性的,”落后产能“成为主流产品更是不正常的。社会需要稳定、市场需要秩序,经济才能走向正轨,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

  除了新冠病毒之外,还有很多疾病亟需科学家、医学专家、企业和政府及社会一道去攻克,还有很多重疾、罕见病,以及庞大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得到社会及医保的统筹保障和医疗救治。社会需要恢复理性,企业应发挥应有的价值。

  此外,非常时期各种言论、消息满天飞,呼吁医药企业、医药人不要跟着乱刮风、瞎起哄。互联网上的混乱的信息传播时间久了,社会也会受到非常大的伤害---信息焦虑成为常态,不信任专家,不相信科学,各种人性的丑恶、短视扑面而来......不管如何,还是要做好医药人的本分,至少不要困在信息和炒作中不能自拔。

  首先,疫情何时结束?这个是关键问题。很多“信息”显示各地疫情达峰时间,大概都在春节前后。长远看肯定会逐渐好转,但在具体时间上我没那么乐观,在2020年初,谁又会相信疫情延续至今三年时间呢?假定再来一年,企业有没做好各项准备?个人有没充足的余粮和精神再熬一年?虽然是极端情况的假设和推演,但各项准备还是需要做的。

  其次,企业如何活下去?可能先得研究你的客户是如何活下去的?公立医疗机构在疫情面前发挥了极大的稳定作用,医护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后续的发展,不是几个文件就可以化解各项问题的。公立医疗机构今后的出路,似乎也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未来的出路,这一点需要高度绑定获得方向和理念的一致性。

  另外,除了医疗机构市场,企业还有什么市场可以活下去?是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是在从众跟风抢占院外、线上和基层?事实上,不管是院外、线上和基层,准确的说这是终端而非市场,真正市场是需要产品和服务去满足实现价值,而不是填补终端、转移货架,这点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关心?

  至少,可以从交易对象上考虑一下,究竟是to G是to B,还是to C,不同的对象,需求不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交付方式不同,定价方式不同,支付方式也不同。但不管是G/B/C,能为对方持续创造价值,才是你生存的基础。

  最后,我们要思考,医药领域究竟是一个国家给予公众的福利还是一个真的“市场”?这个问题是所有企业都要思考的终极问题,这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盈利多寡。

  如果是一个福利,那么企业就是一个供应商,指哪打哪,靠订单生活,当然,订单的利润不可能丰厚;如果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那么,企业是否具有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性,决定了创新对应的定价权和商业回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 产品中心 · 关于江南体育 · 江南资讯 · 在线预订 ·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0898-08980898
©Copyright © 2018-2023 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N SPORTS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吉ICP备18001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