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多场景价值需求储能行业蓄势待发
日前,CIC灼识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储能行业蓝皮书》显示,储能行业应用领域广泛,商业储能配套方案日趋完善,能够适配下游多场景需求,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市场整体潜力巨大。
华安证券测算,2023年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2.6GW,储能系统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碳中和”自2020年提出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新兴低碳清洁能源作为电力供应核心的能源结构成明确趋势。
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实施规划逐步落地,我国新能源装机总量占比将不断攀升。根据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预计至2030年碳达峰时,新能源装机总量占比将达到53%,超过传统能源;至2060年碳中和时,新能源的装机总量占比将达到87%,成为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不过,很多新能源形式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风电和光伏日内分布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其供电过程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其次,风能、光伏的地区分布不均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供电远超其消纳能力,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另外,单体用电分布零散且不规律的居民及第三产业用电增加导致了负荷波动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均有赖于储能系统,储能就是连接发电和用电两端的蓄水池,将分布于电网的各个环节和区域。它不仅能够通过负反馈调节平抑新能源并网的波动性、存储超发电量以缓解调峰压力,还能有效应对尖峰供电,节省电网投资,也能提供电网惯量支撑,对新能源发电较差的调频能力予以弥补。因此,储能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必需品,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储能行业按照用户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商业储能以及户用储能。商业储能指大型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系统,可在发电侧和电网侧进行表前储能,也可在工业园区、商业楼宇进行工商业表后储能,为大型用户调峰调频,提供与储存电力,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等均对此有重点布局。户用储能指小型用户侧储能系统,主要与户用光伏配合安装,多为表后的家庭及便携储能,为小型用户提供与储存电力,例如特斯拉的Powerwall产品。
按储能技术来看,目前主要储能技术为机械类储能行业新闻。电化学储能因其储能响应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可进行双向调节和分散配置的特点,从而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应用中。其中锂电池是目前主流,钠离子电池及液流电池技术是目前行业研发的焦点。
商业储能需求主要指电池技术,整体的商业储能方案按阶段可细分为包括核心储能系统硬软件方案的商业储能解决方案,储能站整体安装、建设服务,和储能站运营、管理及维护服务。
对于下游不同场景需求,商业储能系统在市场上体现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商业储能三大核心应用场景为发电侧、电网侧以及工商业储能。在发电侧场景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稳定电力输出,协助二次调频;在电网侧场景用于辅助供需实时平衡,输配电扩容升级,及减少电网阻塞;在工商业储能场景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差价套利,及提升供电可靠性。
为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典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交流耦合储能方案、直流耦合储能方案以及分布式储能方案,可覆盖应用场景包括大型风光电站、大型光伏电站、小型工商业、光储充电站等。
其中交流耦合储能方案属于集中布局储能系统,易于运行管理和电网调度,灵活度较高,更适用于日间负载较多夜间负载较少的区域。
直流耦合储能方案能量损耗低,设备投资少,与交流耦合方案相反,适用于负载日间少夜间多的区域,且当负载较小而储能已满时,组件可以向电网供电。
而分布式储能方案接入位置灵活,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独立运行,是能源系统的必要辅助。其模块化储能系统对于不同场景具有适配性。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渐完善,储能相关技术持续发展,同时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储能市场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储能市场潜力巨大。2016-202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CAGR达82.8%,当前市场以发电侧场景为主。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未来3-4年的装机总量超过之前近10年的总增长量。
GGII调研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产业链规模破2000亿,其中电力储能产业链规模从2021年的480亿元,增至2022年的1600亿元。根据目前储能系统的市场价格约为1.5元/wh,华安证券测算,2023年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2.6GW,储能系统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目前,国内的储能变流器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头部化趋势,但未出现绝对龙头。
市场中主要有三类企业提供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第一类是依托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厂商,以储能系统构成器件的研发作为企业核心驱动力。这类代表性企业有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
第二类是储能数字化企业,他们往往专注于雷泽体育储能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储能系统软件产品。这类典型的企业有美克生能源、乐驾智慧能源、昇科能源、轻舟能科等。
第三类是储能系统安装建设企业,各级承包商依托储能系统安装建设,包括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